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前言
1938年,刘桂五的遗体运回西安时,万人空巷、观者如堵,国共两党联合为他举行了追悼会。
6月9日,在刘桂五的追悼会上,共收到了挽联、花圈600多件,唯有蒋介石送去的挽联,格外引人注目,“绝塞扫犯夷,百万雄师奋越石;大风思猛士,九边毅魂拟睢阳。”
据记载,蒋介石曾多次为“有功”将领写过挽联,而刘桂五则是曾在“西安事变”中活捉过他的这么一个人,为何也能得到此项“殊荣”?
刘桂五“活捉”蒋介石
刘桂五22岁离家投军,1928年加入了东北边防军骑兵第6师,从此,他追随张学良,成为东北军骑兵的一员虎将。
1936年12月8日,时任东北军骑6师18团上校团长的刘桂五,接到张学良派人传来的命令,让他于下午两点,到张学良公馆去。
图 | 刘桂五骑马照
时间一到,刘桂五准时到达了指定地点。只见张学良从沙发上起身,走到刘桂五的跟前,直接朝着他的胸口打了一拳。
刘桂五一愣,他不解地问:“副司令,我要是犯了什么错误的话,您就讲,您别生气。”
张学良笑笑说:“你没有什么错误,我就试试,看你遇事沉着不沉着。”
随后,张学良摆摆手,示意刘桂五坐下。接着,他对刘说:“我想交给你一个任务,我想让你去刺杀杨虎城,你敢不敢去?”
刘桂五没有丝毫犹豫,一口应下:“你要交给我这个任务,我就敢去。”
张学良此言,是在试探刘桂五的胆识,显然刘桂五通过了测试。随后,张学良沉思了一会儿,说出了真相。他说:“我不是让你刺杀杨虎城,我要你去活捉蒋介石!”
张学良为何选择把如此“大任”交给刘桂五呢?
据了解,刘桂五是家中虎子,生性豪侠,自幼练就一身骑射好功夫。后来,他参军了,学会了一手“掏老窑”(东北绿林土话,就是绑票)的好身手。这手虎口拔牙的绝技,正是张学良所需的。
对于张学良委任的“捉蒋行动”,刘桂五不言二话,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。
图 | 刘桂五
他表示,自己没有见过蒋介石,不知道其长什么模样。何况他一个团长,怎么能到蒋介石的跟前?
实际上,这个问题张学良早已考虑好了。他对刘桂五说:“我已经跟蒋介石说了,说我这个军队里有一个团长叫刘桂五,他不想做团长,他是东北人,他想回东北组建游击队打游击,临走之前,想到总司令这儿来看看,还有什么指示。”
当天下午,张学良亲自驾车,带着刘桂五去临潼华清池的五间厅晋见了蒋介石。
此次会面仅半个小时,刘桂五就将蒋介石本人、居住环境及警卫情况熟记于心,用东北绿林土话来说,此称“踩盘子”。
时隔多年,蒋介石仍对这件事耿耿于怀,他曾对身边人说:“你们说张学良有多可恶,事变以前居然带人来‘拍照’。”这里的“拍照”与“踩盘子”是一个意思。
当天晚上,张学良又单独召见了刘桂五,拟定了扣押蒋介石的具体办法。同时决定具体行动由骑兵6师师长白凤翔、卫队二营营长孙铭九和刘桂五三人负责。
图 | 白凤翔
一切部署完毕后,张学良让大家回家一趟看望一下家人。那时,刘桂五有个三岁的女儿刘清芳,他很是记挂,因“捉蒋行动”危险性非常高,战斗中随时会丢掉性命,所以回去看看还是很有必要的。
后来,据刘清芳回忆说:
我父亲一回家就跟我妈妈说,他有任务要出去,让我妈妈带着我到保康去。
12月11日上午,张学良又把“执行捉蒋行动三人组”叫到跟前,与他们阐明了“兵谏”,以及抗日救国的重要意义,并嘱咐他们一定要齐心协力地完成好这次任务。
当天晚上,为了稳住随蒋介石来西安的国民党军政大员,张学良和杨虎城为大员们举行了盛大的宴会,直到深夜。
图 | 西安事变前,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合影
宴席散去,张学良随即向刘桂五等三人下达了行动命令。12月12日凌晨4时,刘和孙率领的突击队开始向蒋介石的驻地华清池发动攻击,经过一番激烈地打斗,蒋介石的警卫部队——宪兵三团被击溃,蒋介石被活捉。
据记载称:
“……交火中东北军‘捉蒋部队’,共击毙蒋介石随从十七人,包括蒋的秘书萧乃华及蒋的侄子,宪兵三团团长蒋孝先。其中,蒋孝先被刘桂五一枪毙命。”
接着,刘桂五等人押解着蒋介石由华清池直奔西安。关于蒋介石被捉时的情景,有记载称:
“……委座惊起,披大衣由后门登山,后为刘桂五叛逆搜获,挟持登丰,光头赤足……”
图 | 刘桂五
扣押蒋介石的任务顺利完成后,张学良论功行赏,刘桂五以头功荣升为骑兵第6师少将师长。
蒋介石的“抵抗”
捉蒋后,杨虎城手下的勤务兵给蒋介石送衣服穿、送饭吃,均遭到蒋的拒绝。后来勤务兵说,是他们自己花钱买的,蒋才答应吃饭、穿衣,并表示不会忘记他们。
没多久后,张学良便来见蒋介石了。对于张学良提出的所有问题,蒋介石均拒绝回答,并斥责张:“我不是你的长官,你也不是我的部下,你不要叫我委员长!你要承认我是你的长官,我现在命令你马上把我送走,否则任凭你把我杀了,我同你没有旁的话讲。”
接下来,蒋介石就捂住了耳朵,大声喊着:“我不同你讲话,你出去!”
图 | 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合影
张学良离开后,蒋介石写下了两份遗嘱:一给宋美龄,表示决心殉国;一给蒋经国、蒋纬国,希望他们以生母对待宋美龄。
遗嘱详情
给宋美龄贤妾爱鉴:兄不自检柬,竟遭不侧之祸,致令至爱忧伤,罪何可言。今事既至此,唯有不愧为吾妻之丈夫,亦不愧负吾总理与吾父吾母一生之教养,必以清白之身还我先生,只求不愧不怍无负上帝神明而已。家事并无挂念,唯经国与纬国两儿皆为兄之子,亦即吾妻之子,万望至爱视如己出,以慰吾灵。经儿远离十年,其近日性情如何,兄固不得而知;唯纬儿至孝知义,其必能恪尽孝道。彼现驻柏林,通信可由大使馆转。甚望吾至爱能去电以慰之为感。廿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中正
给蒋经国、蒋纬国又嘱经、纬两儿:我既为革命而生,自当为革命而死,甚望两儿不愧为我之子而已。我一生唯有宋女士为我唯一之妻,如你们自认为我之子,则宋女士亦即为两儿唯一之母。我死之后,无论何时,皆须以你母亲宋女士之命是从,以慰吾灵。是嘱。父十二月二十日
图 | 蒋介石(中)与蒋经国(左)、蒋纬国(右)的合影
“人之将死,预先留给后人嘱咐,乃正常现象”。但西安事变发生当天,何桂五已经明确告知蒋介石,“兵谏”的原因是:“只求你带我们抗日而已”,并没有侮辱杀害他的意图。
既然如此,那么蒋介石为何还要写下遗嘱准备死呢?这也成为了一个谜题。
12月14日,蒋介石从西安绥靖公署新城大楼,迁居到了张学良公馆附近有暖气设备的高桂滋公馆。与此同时,蒋介石的态度也逐渐有所变化。
在新城时,蒋介石对张、杨的主张、要求,根本就拒绝讨论。其后,移居至高公馆后,张、杨的八项主张一一罗列出来时,蒋和张并就此有所讨论并发生争执。也就是说,从这时期开始,“蒋态度从强硬转取调和,企图求得恢复自由。”
关于让蒋移居的事情,是杨虎城向张学良提出的。杨对张说:“蒋将来总是要放的,听监视的军官报告蒋吃、饮、睡觉都不好。新城一早,一午到处吹号,很不安静。我这里厨子,不会做南方饭,你那里厨子好,高桂滋的公馆是新修的洋房。那一带安静,叫蒋住在那里好不好?”
张赞同了杨的提议,于是,在张一遍一遍地去找蒋,软磨硬泡终于让蒋去了一个住所条件好很多的地方。
张学良“亲送”蒋介石
事变当天,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。
12月17日,中共中央派周恩来、秦邦宪、叶剑英等前往西安,力促事变和平解决。
22日,宋子文、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。
随后,周恩来与宋子文谈判,并面见了蒋介石。
周恩来要求停战,撤兵,改组南京政府,停止剿共等。宋子文要求取消苏维埃、红军名义,放弃阶级斗争,服从蒋为全国统帅。蒋对周说:“若尔等以后不再破坏统一,且听命中央,完全受余统一指挥,则余不但不进剿,且与其他部队一视同仁。”
周恩来说:“只要蒋先生能改变‘攘外必先安内’的政策,停止内战一致抗日,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,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指挥。”
之后,在双方达成了六项协议,蒋介石也在周恩来的面前承诺了“决不打内战”和“一定要抗日”后,西安各方面同意释放蒋介石。
但在如何释放蒋介石的问题上,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内部有意见分歧,杨虎城也“犹豫不决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1936年12月25日下午,人们难以预料地戏剧性的一幕突然出现了,张学良在未告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,也未事先取得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将领同意的情况下,断然决定亲自乘飞机陪同蒋介石回南京。
25日,蒋介石从住所离开前往机场时,张学良才打电话请杨虎城前去。杨虎城到了那里的时候,蒋介石已经出来要上车了。
这时,张学良低声对杨虎城说:“现在就放他。”
杨虎城不好当着蒋介石的面和张学良争执,便默不作声,随后一道去送蒋。
到达机场后,张学良突然交给杨虎城一个手令,全文如下:
“弟离陕之际,万一发生事故,切请诸兄听从虎城、孝侯指挥。此敬何、王、缪、董各军各师长。张学良廿五日,以杨虎城代理余之职。”
意思是在他未回西安之前,东北军归杨虎城指挥。
后来,据何柱国将军回忆说:
“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时,我就在张的左右。张学良在机舱外和杨虎城边走边交代事情,我当时不同意张学良去南京。张上飞机时,我还拉过他。但张执意要走,打开我的手,走上了飞机。随后蒋介石等人也上了飞机。张学良在机场上没有走进什么房间,也没有在飞机旁写过什么东西。”
26日,飞机到达南京,蒋介石一到南京,便将张学良扣押起来,并且长达数十年之久,直到蒋介石死后,张学良才重获自由。在这种情形下,失去中心的东北军也因此分化瓦解了。
在“亲送”蒋介石之前,张学良曾这样说:
我们要大仁大义到底,况且外边情况并不好,我们要自己请神自己送,不要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。这件事情只要于国家有利益,牺牲我个人或东北军团体都在所不及……
对于张学良“亲送”蒋介石回南京一事,毛主席于1937年3月1日曾这样说:“西安事变中,国内一部分人极力挑动内战,内战的危险是很严重的。如果没有12月25日张先生送蒋介石先生回南京一举,如果不依照蒋介石处置西安事变的善后办法,则和平解决就不可能,兵连祸结不知要闹到何种地步,必然给日本一个绝好的侵略机会……”
“西安事变”改变了中国的命运,也改变了张、东北军及刘桂五的命运。事变后,刘桂五由于事变时属于中下级军官,受蒋介石对团级一下军官“既往不咎之命”,所以得以幸免……
刘桂五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
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,中国抗战全面爆发。8月8日,刘桂五接电令,率骑6师归属马占山组建的东北挺进先遣军,赴绥热前线抗击日军。
图 | 马占山
这一晚,刘桂五彻夜无眠。随后,他伏案写书,在致胞兄的信中写道:“弟此次出发抗日,不成功则成仁,成功则到老家相见,成仁则到九泉相见,望兄安心理家,勿以弟为念。”
出征这天,西安的东北同乡为他送行,家人将刘桂五送至车边。据刘清芳回忆说:
“临走的时候,父亲抱着我,家里人全都跟着出来,送到小车前头,父亲把我给了母亲,就上车走了。从那以后,我就再没见过父亲。”
刘桂五抗战时期,闲暇时刻,他的心里仍念叨着女儿。他曾托人给家里捎回去一封信,信上除了一些问长问短,家常琐事外,还有刘桂五画的一副女儿的画像。或许在残酷的战场上,女儿是他奋勇杀敌的精神支柱!
1938年,在黄油杆子一役,刘桂五被一发炮弹袭中,翻身落马,血染军服,生命垂危。当时,卫士们不顾一切奋身上前,力图营救。日军见状,意识到刘桂五之重要,立即调集火力,向距刘桂五500米处构成火力网,力图将其生擒。刘桂五自知伤重,为了不连累战友,他举起枪对准了自己。随着“砰”的一声,刘桂五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6岁。
刘桂五战死时,因情势危急,他的遗体被匆忙埋在了乱石中。战事结束后,当马占山的挺进军回来寻找时,刘桂五已被当地老百姓掩埋。
后来,刘桂五的遗体运回西安,其遗体是面团捏做的假首与其残存的尸身合为一体的。刘桂五“英勇殉国”的精神,受到了国共两党的一致敬重。在追悼会当天,朱德亲手书写挽联:
“贵军由西而东,我军由南而北,正期会合进攻,遽报沉星丧战友;亡国虽生何乐,殉国虽死犹荣,伫看最后胜利,待收失地奠忠魂。”
令人没想到的是,连曾被他活捉过的蒋介石也送来了一副挽联,其内容也表扬了刘桂五保家卫国的无畏精神。
刘桂五牺牲后,其妻子和女儿刘清芳相依为命,清苦度日。1949年,她们终于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曙光。在政协第一届全国会议期间,周恩来通过北京市政协找到了她们母女两人,对她们的生活作了妥善安排。
1961年7月25日,刘桂五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,并将灵柩迁入西安革命烈士陵园。同年12月12日,在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之际,人民政府又在陵园为刘桂五举行了立碑典礼。人民将永远缅怀这位英烈的功绩!

